1.明挖車站安全技術措施
??????? 1.1風險源分析
??????? 明挖車站施工主要風險源為:基坑邊坡失穩(wěn);基坑大幅度變形;支撐失穩(wěn);基坑開挖過程中建筑物、管線沉降變形。
??????? 1.2建筑物、管線沉降變形
??????? 施工前必須與周圍建筑物、管線的主管單位取得聯系,向所在地主管部門(或單位)提出書面申請監(jiān)護,并簽訂保護建筑物及管線的協議書,明確雙方各自的保護職責,由雙方達成友好協商、合作,共同做好保護工作。
??????? 1.3建筑物變形
??????? 在基坑開挖過程中,我單位將加強對周邊建筑物的監(jiān)測,必要時采取頂撐的措施臨時加固建筑物和跟蹤注漿等措施來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變形,并制定預案,確保萬無一失。
??????? 在監(jiān)測中發(fā)現周圍建筑物有明顯沉降時,加大對地面沉降和建構筑物的監(jiān)測頻率,隨時觀察變形動態(tài),以監(jiān)測信息指導應對措施,根據不同的沉降指標確定相應措施。
??????? 注漿加固:
??????? 注漿孔布置:注漿孔布置于建筑物周邊樁與地梁周邊,主要在樁周布置,間距1.5m,孔深根據建筑物樁基深度確定。
??????? 注漿漿液:采用水泥漿-水玻璃雙液漿,漿液配合比初步確定:注漿漿液濃度由稀到濃逐級變換,水灰比控制在0.8:1~1:1;水玻璃濃度35~40Be';水泥漿與水玻璃的體積比為1:0.6。具體的漿液配合比通過在注漿前及起先幾個孔注漿時的現場試驗確定。
??????? 注漿量及壓力:注漿以加固土體,提高建筑物基礎承載力為目的,同時也考慮到建筑物的安全,施工過程中加強監(jiān)測,緩慢加大注漿壓力,一般控制在0.2~0.5Mpa;注漿量根據地層加固區(qū)需充填的地層孔隙數量及現場試驗來確定;同時也應加強各方面的監(jiān)測,以便指導注漿。
??????? 注漿步驟:
??????? 注漿孔插入小導管(或用沖擊鉆破除混凝土硬化面后打入小導管),用雙液注漿泵注漿,漿液在進入小導管前混合。
??????? 加工注漿管:在φ50mm鋼管前端2m范圍內梅花型布設直徑8mm左右的注漿眼,間距20cm左右。把加工好的注漿管與注漿塞一起下入注漿孔內。
??????? 注漿前先注水試壓,注水壓力0.2Mpa,持續(xù)20min左右。
??????? 根據選定的參數配制注漿漿液,水泥漿液配好后用篩過濾一遍。按設計連接注漿管路并做好注漿系統(tǒng)的檢查。漿液采用集中制漿,集中制漿站設立灰漿攪拌機、送漿泵,并鋪設三條管路,一條送漿管、一條回漿管,另一條為送水管,采取措施使?jié){液溫度保持在5~40℃之間。對水泥漿采用合格新鮮水泥,所用水泥細度要求滿足通過80μm方孔篩的篩余量<5%。
??????? 壓稀漿試驗,壓稀漿壓力由低到高,終壓達設計終壓的1.2倍,試驗時間15~30min。
??????? 壓稀漿結束后,立即按設計壓力、注漿量及時注漿。注漿時,壓力逐漸由低到高,排量逐漸減少,并逐漸趨于平衡,可視為正常。
??????? 時刻注意泵口及孔內壓力、流量變化。若壓力不升,流量不減,或注入30min后壓力上升過快,流量減少亦快,調換漿液配比或調整漿液凝膠時間,并防止堵管事故的發(fā)生。
??????? 當每個孔段達到終壓之后,且注漿量單液漿小于20~30升/分,穩(wěn)定20-30分鐘后,即可結束注漿。雙液漿泵量小于30~40升/分,持續(xù)20分鐘后可結束注漿。
??????? 注漿應急材料及設備:
??????? 小導管每個3~5m(中間絲扣連接),其中20個帶花眼并前端做成錐形。電源、電線、開關、插座、水源、起吊設備、運輸設備等相應配齊備。其它配置按常規(guī)及設備自身需要。材料準備齊備并集中堆放,經常檢查,如發(fā)現不足,立即補充,確保材料供應及時;設備及相關管路、電路等應定期檢查,確保設備運轉正常。
??????? 頂撐加固:
??????? 對變形超過警戒值的建筑物加密監(jiān)測頻率,根據監(jiān)測結果和建筑物變形情況決定是否進行頂撐加固。如果變形過大,首先疏散樓房內的住戶,確保人身安全。
??????? 頂撐加固根據現場條件和建筑物變形的情況,在一樓地面上鋪設鋼板,選擇用門型支架或鋼(木)支撐在選定的柱子周邊對梁進行頂撐加固,分散地基承載,減輕不均勻沉降,控制建筑物變形。
??????? 施工時,先對沉降過大的柱子周邊進行頂撐,在豎向支撐底部設千斤頂加力或用木楔楔緊,具體根據現場實際確定。
??????? 加固注意事項:
??????? 現場施工管理人員應每天關注施工監(jiān)測情況,監(jiān)測人員及時將監(jiān)測結果報項目部領導。
??????? 如遇沉降較大時,項目部應立即組織應急小組到位。
??????? 建筑物應急保護時首先要考慮到樓內居民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