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質量事前監(jiān)理控制
1.材料進場應批查驗合格證,符合相關技術標準規(guī)定,才能在施工中使用。
2.外觀檢查:鋼導管無壓扁,內壁光滑,非鍍鋅鋼導管無嚴重銹蝕,按制造標準油漆出廠的油漆完整;鍍鋅鋼導管鍍層覆蓋完整、表面無銹斑;絕緣導管及配件不碎裂、表面有阻燃標記和制造廠標。
3.按制造廠標準現(xiàn)場抽樣檢測導管的管徑、壁厚及均勻度。對絕緣導管及配件的阻燃性能有異議時,按批抽樣送有資質的試驗室檢測。
4.安裝電工、焊工、起重吊裝工和電氣調試人員等,應按有關要求持證上崗。
5.安裝和調試用各類計量器具,應檢定合格,使用時在有效期內。
6.電線導管、電纜導管和線槽敷設應按下列程序進行:
(1)除入混凝土中的非鍍鋅鋼導管內外壁均做防腐處理外,其他場所的非鍍鋅鋼導管內外壁均做防腐處理,經檢查確認,才能配管;
(2)室外直埋導管的路徑,槽深度、寬度及墊層處理經檢查確認,才能埋設導管;
(3)現(xiàn)澆混凝土內配管在底層鋼筋綁扎完成,上層鋼筋未綁扎前敷設,且檢查確認,才能綁扎上層鋼筋和澆搗混凝土;
(4)現(xiàn)澆混凝土墻體內的鋼筋網片綁扎完成,門、窗等位置已放線,經檢查確認,才能在墻體內配管;
(5)隱蔽工程的接線盒和導管在隱蔽前檢查合格,才能隱蔽;
(6)在梁、板、柱等部位明配管的導管套管、埋件、支架等檢查合格,才能配管;
(7)吊頂上的燈位及電氣器具位置先放樣,且與土建及各專業(yè)施工單位商定,才能在吊頂內配管;
(8)頂棚和墻面的噴漿、油漆或壁紙等基本完成,才能敷設線槽、槽板。
(二)施工質量事中監(jiān)理控制
1.電線導管、電纜導管和線槽敷設
(1)一般規(guī)定??
①敷設在多塵或潮濕場所的電線保護管,管口及其連接處均應密封。
②當線路暗配時,電線保護管宜沿最近的路線敷設,并減少彎曲,埋入建筑物、構筑物內的電線保護管,與建筑物、構筑物表面的距離不應小于15mm。
③進入落地式配電箱的電線保護管,排列應整齊,管口宜高出配電箱基礎面50~80mm。
④電線保護管不宜穿過設備或建筑物、構筑物的基礎;當必須穿過時,應采取保護措施。
⑤電線保護管的彎曲處,不應有折皺,凹陷和裂痕,且彎曲程度不應大于管外徑的10%。
⑥電線保護管的彎曲半徑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 當線路明配時,彎曲半徑不宜小于管外徑的6倍;當兩個接線盒間只有一個彎曲時,其彎曲半徑不宜小于管外徑的4倍。
2) 當管線暗配時,彎曲半徑不應小于管外徑的6倍;當埋沒于地下或混凝土內時,其彎曲半徑不應小于管外徑的10倍。
⑦當電線保護管遇下列情況之一時,中間應敷設接線盒或拉線盒,且接線盒或拉線盒的位置應便于穿線:
1) 管長度每超過30米,無彎曲。
2) 管長度每超過20米,有一個彎曲。
3) 管長度每超過15米,有兩個彎曲。
4) 管長度每超過8米,有三個彎曲。
⑧垂直敷設的電線保護管遇到下列情況之一時,應敷設固定導線用的拉線盒:
1) 管內導線截面積為50㎜2及以下,長度每超過30米。
2) 管內導線截面積為70~90㎜2,長度每超過20米。
3) 管內導線截面積為120~240㎜2,長度每超過18米。
⑨水平或垂直敷設的明配電線保護管,其水平或垂直安裝的允許偏差為1.5‰,全長的偏差不應大于管內徑的1/2。
⑩在TN—S、TN—C—S系統(tǒng)中,當金屬電線保護管、金屬盒(箱)、塑料電線保護管、塑料盒(箱)混合使用時,金屬電線保護管和金屬盒(箱)必須與保護電線(PE線)有可靠的電氣連接。
(2)鋼管敷設
①潮濕場所和直埋于地下的電線保護管,應采用厚壁鋼管或防液型可撓金屬電線保護管;干燥場所的電線保護管,應采用薄壁鋼管或可撓金屬電線保護管。
②鋼管的內壁、外壁均應作防腐處理,當埋沒于混凝土時,鋼管外壁可以不作防腐處理;埋于土層內的鋼管外壁應涂兩層瀝青;采用鍍鋅鋼管時,鋅層剝落防腐漆。設計有特殊要求時,應按設計規(guī)定進行防腐處理。
③鋼管不應有折扁和裂縫,管內應無鐵屑及毛刺,切斷口應平整,管口應光滑。
④管道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
1) 采用螺紋連接時,管端螺紋長度不應小于管頭長度的1/2;連接后,其螺紋宜外露2~3扣。螺紋表面應光滑、無缺損。
2) 采用套管連接時,套管長度宜為外徑的1.5~3倍,管與管的對口處應位于套管的中心。套管采用焊接連接時,焊縫應牢固嚴密;采用緊定螺釘連接,螺釘應擰緊;在振動的場所,緊定螺釘應有防松動措施。
3) 鍍鋅鋼管和薄壁鋼管采用螺紋連接或套管緊定螺釘連接,不應采用熔焊連接。
4) 鋼管連接處的管內 表面應平整、光滑。
⑤鋼管與盒(箱)或設備的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
?1) 暗配的黑色鋼管與盒(箱)連接可采用焊接連接,管口宜高出盒(箱)內壁3~5mm,且焊后應補涂防腐漆;明配鋼管和暗配鍍鋅鋼管與盒(箱)連接應采用鎖緊螺母或護圈帽固定。用鎖緊螺母固定的管端螺紋宜外露鎖緊螺母2~3扣。
?2) 當鋼管與設備直接連接時,應將管道敷設到設備的接線盒內。
?3) 當鋼管與設備間連接時,對室內干燥場所,鋼管端部宜增設電線保護軟管或可撓金屬電線保護管后引入設備的接線盒內,且鋼管管口應包扎緊密;對室外或室內潮濕場所,鋼管端部應增設防水彎頭,導線應加套保護軟管,經彎成滴水弧狀后再引入設備的接線盒。
?4) 與設備連接的鋼管管口與地面的距離宜大于200mm。
⑥鋼管的接地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
?1) 當黑色鋼管采用螺紋連接時,連接處的兩端應焊接跨接接地線或采用專用接地卡跨接。
2) 鍍鋅鋼管或可撓度金屬電線保護管的跨接接地線宜采用專用接地卡跨接,不應采用熔焊連接。
⑦安裝電氣的部位應設置接線盒。
⑧明配鋼管應排列整齊,固定點間距應均勻,鋼管管卡間的最大距離應符合有關要求;管卡與終端、彎頭中點、電氣器具或盒(箱)邊緣的距離宜為150~500mm.。
(3)金屬軟管敷設
①鋼管與電氣設備、器具間的電線保護管宜采用金屬軟管或可撓金屬電線保護管;金屬軟管的長度不宜大于2米。
②金屬軟管應敷設在不易受機械損傷的干燥場所,且不應直埋于地下或混凝土中。當在潮濕等特殊場所使用金屬軟管時,應采用帶有非金屬護套且附配套連接器件的防液型金屬軟管,其護套應經過阻燃處理。
③金屬軟管不應退膠、松散,中間不應有接頭;與設備、器具連接時,應采用專用接頭,連接處應密封可靠;防液型金屬軟管的連接處應密封良好。
④金屬軟管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1)彎曲半徑不應小于軟管外徑的6倍。
2)固定點間距不應大于1米,管卡與終端、彎頭中點的距離宜為300㎜。
3)與嵌入式燈具或類似器具連接的金屬軟管,其未端的固定管卡,宜安裝在自燈具、器具邊緣起沿軟管長度的1米處。
⑤金屬軟管應可靠接地,且不得作為電氣設備的接地導體。
(4)塑料管敷設
①保護電線用的塑料管及其配件必須由阻燃處理的材料制成,塑料管外壁應有間距不大于1米的連接阻燃標記和制造廠標。
②塑料管不應敷設在高溫和易受機械損傷的場所。
③塑料管管口應平整、光滑;管與管、管與盒(箱)等器件應采用插入法連接;連接處接合面應涂專用膠合劑。接口應牢固密封,并應符合下列要求:
1)管與管之間采用套管連接時,套管長度宜為管外徑的1.5~3倍;管與管的對口處應位于套管的中心。
2)管與器件連接時,插入深度宜為管外徑的1.1~1.8倍。
④硬塑料管沿建筑物、構筑物表面敷設時,應按設計規(guī)定裝設溫度補償裝置。
⑤明配硬塑料管在穿過樓板易受機械損傷的地方,應采用鋼管保護,其保護高度距樓板表面的距離不應小于500㎜。
⑥直埋于地下或樓板內的硬塑料管,在露出地面易受機械損傷的地方,應采取保護措施。
⑦塑料管直埋于現(xiàn)澆混凝土內,在澆注混凝土時,應采取防止塑料管發(fā)生機械損傷的措施。
⑧塑料管及其配件的敷設、安裝的煨彎制作,均應在原材料規(guī)定的允許環(huán)境溫度下進行,其溫度不宜低于-15℃。
⑨塑料管在磚砌墻體上剔槽敷設時,應采用強度等級不小于M10的水泥砂漿抹面保護,保護層厚度不應小于15㎜。
⑩明配硬塑料管應排列整齊,固定點間距應均勻,管子間最大距離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管卡與終端、轉彎中點、電氣器具或盒(箱)邊緣的距離為150~500㎜。
???? 硬塑料管管卡間最大間距(米)????????? 表1
?
敷設方式 | 管內徑(㎜) |
20及以下 | 25~40 | 50及以上 |
吊架、支架或沿墻敷設 | 1.0 | 1.5 | 2.0 |
?
11敷設半硬塑料管或波紋管宜減少彎曲,當直線段長度超過15米或直角彎超過三個時,應增設接線盒。
2.電線、電纜導管和線槽敷線
(1)一般規(guī)定
①配線所采用的導線型號、規(guī)格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當設計無規(guī)定時,不同敷設方式導線線芯的最小截面應符合表2的規(guī)定。
不同敷設方式導線線芯的最小截面???????????? 表2
?
敷設方式 | 線芯最小截面(mm2) |
銅芯軟線 | 銅線 | 鋁線 |
敷設在室內絕緣支持件上的裸導線 | - | 2.5 | 4.0 |
敷設在絕緣支持件上的絕緣導線其支持點間距L(m) | L≤2 | 室內 | - | 1.0 | 2.5 |
室外 | - | 1.5 | 2.5 |
2<L≤6 | - | 2.5 | 4.0 |
6<L≤12 | - | 2.5 | 6.0 |
穿管敷設的絕緣導線 | 1.0 | 1.0 | 2.5 |
槽板內敷設的絕緣導線 | - | 1.0 | 2.5 |
塑料護套線明敷 | - | 1.0 | 2.5 |
?
②配線的布置應符合設計的規(guī)定。當設計無規(guī)定時,室外絕緣導線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距離應符合表3的要求;室內、室外絕緣導線之間的最小距離應符合表4的要求;室內、室外絕緣導線與地面之間的最小距離應符合表5的要求。
室外絕緣導線與建筑物、構筑物之間的最小距離?????????? 表3
?
敷設方式 | 最小距離(mm) |
水平敷設的垂直距離 | 距陽臺、平臺、屋頂 | 2500 |
距下方窗戶上口 | 300 |
距上方窗戶下口 | 800 |
垂直敷設時至陽臺窗戶的水平距離 | 750 |
導線至墻壁和構架的距離(挑檐下除外) | 50 |
?
?
室內、室外絕緣導線之間的最小距離??????????? 表4
?
固定點間距 | 導線最小間距(mm) |
室內配線 | 室外配線 |
1.5及以下 | 35 | 100 |
1.5~3.0 | 50 | 100 |
3.0~6.0 | 70 | 100 |
6.0以上 | 100 | 150 |